近日商周的乳製品新聞,批評聲浪不斷,部份支持商周與陳良宇副教授的研究,認為政府應該正式這個問題。
的確在食安風暴不斷越演越烈的情況下,政府機關的確要用很嚴謹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
商周副總編輯拿出的資料為 2010~2011的該份報告,聲稱紐西蘭官方也是用同樣的方式來檢驗
我很好奇的把該畫面給停下來,然將「 Raw Milk Result Summary 2010/11」去找了一下,果然找到了該篇文章,內容相當的多,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一下。
http://www.foodsafety.govt.nz/industry/sectors/dairy/monitoring-testing/nccp/documents.htm
2010~2011年紐西蘭研究報告
http://www.foodsafety.govt.nz/elibrary/industry/raw-milk-summary-2010-2011.pdf
2010~2011年紐西蘭研究報告完整報告
http://www.foodsafety.govt.nz/elibrary/industry/monitoring-chemical-residues-raw-milk-july-2010-june-2011.pdf
2011~2012年紐西蘭研究報告
http://www.foodsafety.govt.nz/elibrary/industry/dairy-nccp-results-summary.pdf
當我拿到這份資料時我找了一下,並沒有提及到它怎麼對牛奶做前處理、篩檢。整份報告提供了抽樣計畫、目的、數據結果(這個佔了相當大的篇幅),然後總結。
我正好奇那麼到底所謂的「人家也是用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是哪來的資訊呢?這時候我又往下數據的部份看了,終於理解。
紐西蘭該單位,為了測試不同的化合物,選用了適當的儀器來分析,因此當然有的化合物較適合氣相層析儀分析時,自然就採用氣相層析儀來分析。
那麼商周副總編輯為了證明這點,提到了「DDT / DDD / DDE」報告中選用的就是氣相層析質譜儀測試,來抨擊吳家誠教授所質疑陳良宇副教授的檢驗方法,這時我就好奇了。
我不清楚吳家誠教授怎麼敘述,陳良宇副教授所使用的儀器設備「落後30年」的這個講法,網路上僅僅找到這樣的新聞敘述。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42808/
陳良宇副教授一開始說:「沒有什麼國家合格實驗室,當然一定是個實驗室」、「質譜技術並不是一個很廉價的技術,算是一種蠻貴重的儀器」
第一點我就想問了「如果沒有合格國家實驗室」這點大概就把目前檢測業(SGS / 全國公證 / 台旭 / 台美 / 立德….族繁不及備載)直接打趴在地上,每個實驗室都是投下數千萬購買設備、培養分析人員,從「文件、技術、儀器、設備、報告流程、報告審核、報告簽署人資格」等等,取得國家認可證明之前,這些都是需要投資進去的。然後經歷「方法驗證、數據彙整、品管系統檢驗、提出執照申請、委員審核、核發證書」才能開始打著「衛生署核可」、「環保署核可」、「食品藥物局核可」的字號開始接受廠商委託。
每次新執行一個分析項目,就得這樣的流程重新跑一次。不像之前說的 CAS 只要拿到一次,之後的所有產品都可以掛上 CAS 的標籤。今天申請「酒類重金屬『鉛』」的執照,經過委員文件審核、現場人員審核、技術審核,核發了執照。這時候實驗室也只能做「酒類中金屬『鉛』」這個元素,假設分析了「鐵」這個重金屬,很抱歉,報告中必須詳細說明「本公司針對『鐵』金屬並無取得認證」。因此每一個項目都要申請一次,假設要實驗室能力有限,五種重金屬分五次才能完成,那麼流程就要跑五次,除非送出去的數據一次申請五種金屬分析。就可以一次搞定。
(筆者任職公司今年就經歷了五年一次的大稽核)
我想學校單位,就連一台 HPLC or GC 可能都視為貴重儀器,學校對於「貴重儀器中心」內依照學校自行定義放進去的設備。商檢實驗室對於設備就是要用,就是要拿來分析客戶的樣品,機器能跑能分析,分析越多越好!因此有的商業實驗室「氣相層析質譜儀」台數都是五台以上的,每一台甚至有的誇張點都只負責一個分析方法的樣品。形成一方法一專屬設備的現象。
分析的人員都需要經過專業的訓練,這點不否認,畢竟質譜需要更高一層的分析概念與能力,但是單純「操作」可就不一定。只要能依照標準作業流程(SOP)執行分析,基本上只要是例行性分析的樣品,就連個大學生都可以進行分析與操作。
如果牽涉到方法開發,自然不管那一種儀器,需要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就需要更好,才能面對在未知的樣品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陳副教授提到的「已經將要分析的重點萃取出來,因此當然不是把牛奶直接打進去氣相層析儀,因此沒有300度牛奶會產生其他問題」
問題就來了,所有做分析的工作者都知道一件事情「萃取」本身就是很大的問題。如何萃取出要的,把不要的排除,光是這點就整個讓分析這個領域的精英們搞的昏天暗地的。
因為牽涉到要萃取的成份在這個樣品中的含量、成份與萃取劑之間是否有很大的萃取效果(分配率)、要採用液液萃取?液固萃取?固相萃取(SPE)?微固相萃取(SPME)?、樣品中的其他雜質(不要的成份)是否也會大量被萃取、固相萃取的材質該用哪種?材質量需要多少?如何去除雜質?如何淨化?……,正因萃取如此麻煩,所以前處理的選擇就便得很重要。
因此當前處理的方法把太多想要分析目標物以外的物質帶進來時,這時候後續的處理就很重要。食品檢驗最大的問題在於「天然的東西,萃取時會同時萃取出很多不想要的物質」,因此後端設備的對於雜質抗受度的強度就顯的相當重要。
因此對於陳良宇副教授所提的論點,並不否認,而是好奇,牛奶這麼複雜的基質,怎麼有辦法可以那麼斬釘截鐵的說「沒問題」。
再來就是基本的品管作業「空白試驗」、「重複試驗」
空白試驗的目的在於檢查流程中是否有自行產生的污染源,這也是讓分析者可以進行比對的一個基本的比對樣本。這樣才能知道器皿是否污染?使用的試劑是否乾淨?
重複試驗的目的在於避免單一樣品遭受污染,當重複樣品也檢驗出相同結果時,更可以有充分的信心。
以這次商周與陳良宇副教授提到的乳製品中的「塑化劑」來講好了,筆者剛好在任職公司內有分析環境中排放污水的塑化劑分析,執行塑化劑分析最大的問題點在於幾點:
1、塑化劑相當多種,有的喜歡在鹼性環境,有的喜歡在為酸性環境,有的則是在各種酸鹼環境都很穩定。
2、前處理設備幾乎不可以有含塑膠製品,連分析員帶的乳膠手套在經過溶劑淋洗,都有可能釋放出塑化劑。
3、即便全程玻璃器皿,都還是有可能會有微量的殘留。(筆者在分析過近百個樣品自行統計約 1~2ppb,比偵測極限還高,但是低於定量極限)
當然塑化劑使用液相層析串連質譜(LC/MSMS)或是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都可以分析。
對於面對新聞中學者提到的並非使用液相層析串連質譜(LC/MSMS)的部份,陳良宇副教授與商周副總編輯拿出紐西蘭的研究報告指出,報告中也是使用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難道紐西蘭用錯設備嗎?
筆者認為,這根本雞同鴨講,因為他們舉出的該化合物成份(DDT/DDD/DDE)實際上,一般檢驗比較常見的是採用電子捕捉氣相層析儀(GC-ECD),因為 GC-ECD 對於陰電性高的離子具有相當高的靈敏度,但是對於複雜基質的牛奶來說,ECD 要做的手續太多,且容易被污染後無法復原,因此採用 GCMS 也是很常見的。但是並不代表外界質疑「環境荷爾蒙或是避孕用藥、激素等使用氣相層析質譜儀檢驗是有瑕疵」是不對的。
代謝物的檢測是否等同於原使用禁用藥品?這個筆者並非醫學方面的專長,因此不去探討,不過其中商周副總編輯提到的「DDT」檢驗不到,但是「代謝物」的「DDE / DDD」就可以檢驗得到,因此拿來推論陳良宇副教授跟他們的論點並沒有錯。
筆者也這麼剛好也有分析「有機氯農藥」檢測,DDD/DDT/DDE 的檢驗可以說是很常見的,因此對於「DDT」的代謝物這個講法,有點意見。
下圖為 DDT 結構式
下圖為 DDE 結構式
下圖為 DDD 結構式
DDE / DDD 其實是 DDT 裂解後產生物,因為 DDT 在自然界中呈現不穩定狀態,在含有 DDT 的農藥噴灑後,根據文獻很快的會將近 70% 轉換成 DDE ,而其餘的部份轉化成 DDD,因此 DDT / DDD 兩者在環境檢測中,鮮少有檢測到的。事實上實驗室內取得的 99% 純度以上的 DDT 標準品,都還是測得到微量的 DDE / DDD。
下圖為 DDT 轉化為 DDE / DDD 的簡易裂解反應
因此他們算是代謝物嗎?可以拿來作為商周副總編輯的說法依據嗎?這點筆者持不認同的看法。因為這三者的關係,很明顯的是化學降解或是反應造成的結構穩定性的問題。
「代謝物檢驗」最常見的檢驗就是毒品檢驗,以海洛因來舉例,海洛因與蛋白質結合後有 35% 會轉換為嗎啡。
口服後,海洛英經過首過代謝,脫去乙醯基,轉化為嗎啡。
如果通過注射,海洛英就可免去首過效應,因為它比嗎啡有更強的親油性,因此可以迅速越過血腦屏障,在大腦裡,它會轉化為3-單乙醯嗎啡和6-單乙醯嗎啡,後者會轉化為嗎啡,與大腦中的μ-鴉片受體結合,發揮藥效。
檢驗尿液中含有以下物質且含量達到時,就視為有吸食海洛因的可能性。
(1)嗎啡:300 ng/mL
(2)可待因:300 ng/mL
海洛因結構式
嗎啡結構式
可待因結構式
這些結構上看起來似乎也跟 DDT 轉化為 DDE / DDD 類似結構上的不同,但海洛因的這些代謝反應,是經過很多學者甚至吸食者體內檢驗出來的。
而海洛因是否會因為溶解、稀釋、存放過久,不經過生物體的運行機制反應,是否也會慢慢轉化成嗎啡、可待因?這個筆者目前沒找到相關資訊。
因此對於代謝物一部分,僅探討到此。
使用何種分析儀器才是「正確」,其實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只要不是原理根本錯誤(例如把樣品注入 AA 卻想分析 Cl- 離子),基本上就只是數據上如何去解讀的問題。
筆者對於這次陳良宇副教授的研究,真正好奇的是「前處理法」,或許等到衛服部或是農委會公佈整個分析方法後,才能明朗化。但是目前為止,很多實驗分析的手法與實驗室基本的品質要求,陳良宇副教授卻沒有提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