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從毒澱粉解讀新聞上的盲點...........

最近毒麵粉好像很夯......
在新聞看到商家或是廠商拿出了所謂的送檢報告,十之八九是SGS。 
看到了上面「未檢出」或是「ND (Not Detected)」的字樣,就大喊:我們的東西檢測沒有添加。然而都忘記了旁邊還有一格寫著『最小偵測濃度 xxppm 』

偵測極限有幾種定義,儀器偵測極限IDL(單純儀器靈敏程度),方法偵測極限MDL(包涵人為前處理,儀器靈敏度一併考慮),以下說得「偵測極限」是以 MDL 來敘述


或許不是理工科背景的朋友們,就覺得『對呀~未檢出,不就是等於沒有嗎?』
實際上在所有的分析方法都有他的「極限」(好吧~風見老是喜歡跟阿斯拉說今天的我~沒有極限!)
所謂的「極限」就是低於這個濃度,這個分析方法可能產生的「偽陰性(實際上有,可是看不到)」或是「偽陽性(實際上沒有,可是卻出現有的反應)」的機率非常高。那麼為了要明定一個無法界定的上線,因此出現了一個名詞『偵測極限』。
顧名思義就是「可被偵測到的最小值」,這個不是一定的,不同的設備,不同的人操作都有可能產生些許的差異。但是在商業檢驗實驗室(包涵了食品檢驗、環境檢驗、商品檢驗)檢測人員來來去去,因此各檢測方法就會有訂出如何做出偵測極限的方法,提供實驗室去依循、執行,然後訂出屬於該實驗室該測項的「偵測極限」。

所以以目前最夯的「順丁稀二酸(cis-butenedioic acid)」每個實驗室的偵測極限就會不同,新聞最常見的 SGS 就是 10ppm,其他家不會跟SGS 一樣的標準,但是如果撇開儀器廠商或是有什麼驚為天人的提高感度的方法,以同樣的分析技術去前處理,性能相同的設備去分析,得到的偵測極限大多都會接近。

因此當我們將產品送給這些實驗室檢測後,為了避免爭議,報告中都會另外標示「偵測極限」或是以「ND < MDL(數值)」,目的就是避免被不肖廠商或是誤以為「未檢出」就是「完全沒有」。

這個「ND」、「未檢出」的意思「含量比本實驗室『偵測極限』低,因此判定沒有或是無法檢測出實際含量」。這樣的含意。

極端一點的講法,如果今天標準是 1ppm ,結果 MDL 是 10ppm,你看了也不會安心!但是大多數的有公告方法的法規管制值,各檢測機關可以做到更低10倍甚至百倍以上。

另外就是所謂的標準,有看到名嘴上政論節目說:這檢驗報告也有問題!因為國內外根本沒有標準,你怎麼檢驗??
OK~這個又是個詭異的問題,沒有標準就無法檢驗嗎?

沒有標準,各實驗室可自行研發檢測的方法,只要儀器設備可以分析這個項目,且依照 TAF (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有一套規範的「分析方法確效流程」這個方法就可在此實驗室在品管系統完善的控管下,替客戶檢測該項目。但是注意:這不是「取得認證資格」的意思。(詳細的確效方法,可上 TAF 或是國家研究機構查詢 ,每個系統都不太一樣,但是執行精神差不多)

這個問題延生出:那政府有公告標準分析流程跟公告法規規範了嗎?很明顯的這次主角「順丁烯二酸」跟當初的「三聚氰胺」一樣的問題,他本來就不是「可添加」至食品中的「合格添加劑」時,自然檢測項目就不會出現他的存在。
那很多人會問:政府應該把關呀!把有毒的都統統檢驗。

試想想:化學物質何其多。怎麼可能全~~~部都檢測呢

目前各類型的檢測項目,不管在食品、醫藥、玩具、電子產品等夯不啷鐺,琳瑯滿目的產品,大多數有法定檢測依據項目的,大多都是
1、製造過程中必須使用的,但可以利用手法將其在成品移除或是降低到一定安全限度以下
2、曾經爆發過危害人體生命健康的案例
3、添加時為合法添加,後天(加工)衍生出具有危害性質

因此,除非有醫學或是國際研究報導很明確的訂出該物質會有危害人體或環境,不然通常法規不會主動的去列檢測項目。

所以說這些檢測報告不可信嗎?也不是,說穿了只是沒有掛上 TFDA / TFA 的 LOGO ,那大家就該存疑嗎?
這是需要說明的一環。

我們要相信人性本善的光輝,但是也要正視懷疑商業的黑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